刚刚过去的这个端午节,尽管我市举办了各种各样的道德讲堂、经典诵读等活动,但市民依然感觉到,端午节的文化味儿越来越淡,基本上就变成了“粽子节”。(《濮阳早报》6月13日6版)
其实,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,就算是一个小小的粽子,也日渐褪去了个中积淀的传统文化,演变为年复一年的以传统为外包装的商业竞卖,一些超市、蛋糕店的粽子经过包装后贵得离谱。置身于这样的喧嚣声中,有多少人还在亲手裹粽子?
与春节、清明等传统节日一样,发端于农业社会的端午节,也遭遇到现代文明的冲击。固有的传统没有了,心中的敬畏没有了,文化的色彩也褪去了,剩下来的,也只能是满足人的本能需求的“吃文化”。正因为如此,每年春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过后,都会有人感叹“文化味儿越来越淡”。
在我看来,我们完全没必要为端午节、春节、中秋节日益缺少文化味儿而耿耿于怀,也不必因此多么感伤。任何结果都有必然的原因,端午节之所以成为“粽子节”,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,固然是一种逐渐的淡化,但从社会公众的角度看,却是一种自自然然的选择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人们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消费观、审美观也都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,那些传统的东西,同样面临着人们的选择。当一些传统太繁琐、太形式,就算是文化,也逐渐会在选择中被抛弃。尤其是在整个社会日益浮躁、一切围绕着刺激消费来转的情况下,那些没有经济效益的东西,就会很自然地被人们渐渐淡忘。
更何况,端午文化并没有完全离我们远去,相反,一些内容反而受到了人们的欢迎。比如,濮阳市在端午节里诵读经典,还有一些地方在端午节搞龙舟竞赛,一些爱心市民在端午节里给孤寡老人、贫困学生送粽子,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端午文化呢?
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文化,固然有其精髓所在。但是,社会有自己的发展过程,就像达尔文所说的“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”一样,只要有着强大的生命力,传统文化就不愁得不到传承。那么,传统文化如何才能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呢?不能靠一味地呼吁,也不能靠一味的保护和推动,而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创新。端午节的习俗固然多种多样,但基本上都围绕着南方纪念屈原、北方纪念介子推这个主题来进行的。试想,如果我们能够围绕这个主题,创新一些让现代人乐于接受的活动,端午节不仅不会缺少文化味儿,而且会更有文化味儿。
新闻热点